工作、愛情、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!
這本書是行為經濟學教授Dan Ariely所著,前一本為《誰說人是理性的?》,另還著有《誰說人是誠實的?》,看來作者把人類行為跟人性研究得很透徹(笑)。
這本書採實際科學研究的方式,探討人在許多情況下,其實會做出「不理性」的決策,而很多還和普羅大眾原本所相信的不同,看完可以更了解人性,檢視自己以及面對他人時,更能知道如何與「不理性」的人(包含自己)相處。看完也發現即使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,其實某部分跟動物還是很像。
- 當承諾的獎賞太多時,人們績效反而更差
因為人們會分心去想像取得獎賞的結果,反而無法專心導致績效更差。因過高獎賞會讓人們患得患失,成為心中的壓力。
- 壓力與績效非正比
適當的壓力確實可增加績效,但過大的壓力反而會讓人裹足不前。另外有人在旁邊看也會提升績效。
*要激發最高生產力的方式 :讓壓力減至於零,才能專注於過程,進而達到最好的結果。(但前提是本身需喜歡這項工作,達到心流狀態)
- 不勞而獲-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好
大多數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,都不喜歡不勞而獲,而是喜歡透過一點挑戰取得報酬,與不勞而獲相比,完成任務的時候取得報酬大腦會更開心。此外人們也喜歡自己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,如果付高薪但成果被摒棄,也會降低人們的意願。(尤其是創作相關)
但根據研究有一種動物喜歡不勞而獲-貓咪 。
*大概是人們也怕不勞而獲會被別人說嘴,遭受其他人的非議,對社會化的動物反而是種劣勢。
- IKEA效應-高估珍愛自己所做的物品
人們喜歡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,完成之後會賦予特別高的價值(即使客觀而言不是)。對於自己的小孩、自己做的菜、自己組的家具,甚至包括出自於自己的想法。人們對於所有透過自己而得的結果,都會有種「特別」的情感。(但若半完成品則沒有這個效應)
*所以厲害的行銷是讓客戶認為產品是他自己設計、組裝、甚至是自己的Idea。
- 追求公平-有仇報仇是天性
人們天生有追求公平的天性,對於不公平/合理的待遇,寧可犧牲自己利益也會要懲罰對方。
好消息是,只要真誠的道歉就可以讓人減緩/打消報復的念頭。
- 適應力-時間是最佳的解藥
人類有非常良好的適應力,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都是,對於極大的幸運(中樂透)或不幸(受傷、失去摯愛),在經歷之後隨著時間經過,人們會漸漸習慣。
承受過重大痛苦的人,未來對於痛苦的承受能力也會大增。
此外研究顯示,享樂受干擾再進行可以得到更大的樂趣,生活中增加一些不確定性也可以讓人快樂,而討厭的瑣事最好一次解決!(長痛不如短痛)
買喜歡的東西要分批買,這樣可以得到最多的樂趣跟最長的滿意。
- 同理心
人們對於一個人(可辨識)的悲慘故事較容易產生共鳴,對於一百萬人的不幸則較無感覺(因覺得太遙遠或無能為力)。
當同理心未被激發時,人們會採取「理性」的決策變得較無情。
*厲害的銷售人員,會利用操弄「感性」讓顧客變得不理性而買單。
- 情緒對決策的影響
人們在情緒中所做的決策(無論是生氣或是狂喜),往往是不理性的。但在情緒退卻時,人們潛意識卻會「合理化」這個決定,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決策模式,最後就會讓在情緒中的決策變成慣性的決策模式。
*這一點是多數人會犯下的錯誤,不要在生氣及太開心時做決定!
- 沉沒成本及直覺經驗
人們常常會因為過去付出的沉沒成本、對損失的厭惡,而無法做出理性的決定。
此外有時過去大眾認為是對的直覺與經驗也會造成人們的認知偏誤,失去客觀理性的判斷能力。(如日心說、燃素說)
雖然人是不理性的,但可以透過訓練以及多拓展自己的心智模型,使自己的想法更為靈活彈性,可以用不同的面向來看待問題、分析事情,當人生閱歷經驗足夠豐富時,則可以做出更正確理性、更有智慧的判斷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